理性對話與辯論,才能促進更大的社會共識


我在這學期的《全球議題》課程中帶學生探討人權。全班一起在上個月參加了國際特赦組織的寫信馬拉松行動,學生們在詳讀了2017年的援救個案後,各自選擇聲援對象,總共寄出了70張明信片,向著世界發聲!

回到台灣,台灣的人權狀況呢?於是我安排這群小高一參訪了台灣人權促進會。

行前我和台權會主任—顏思妤再三溝通,最後敲定講座的內容為學生們稍早在課堂中表示最關心在意的前三名:言論自由、轉型正義、人權公約。

期間,思妤準備了兩個分組討論的題目。十分鐘過後,以下的學生發言,我覺得足以作為哲學教育令人振奮的成果:

問題一:你贊同「公民抗爭,合理非非(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這句話嗎?

學生說:
「我們不贊同『合理非非』那句話。我們認為必須評估所處的社會和政府是否做到傾聽或滿足人民的需求。我們認為一定是當和平理性達不到成效時,才會採取一些更能外顯,甚至非理性和平的行動,來讓更多人關注。」

振奮!當人權(以及其他許多議題)的停滯正是困在「惡法亦法」的僵化心態時,他們記住了觀賞《女權之聲》時的震撼:If you want me to respect the law, make the law respectable!



問題二:如果有一個政黨主張「同性戀、精神病患都是國家的寄生蟲, 應予以隔離治療」,並宣示未來若當選將執行相關政策,你覺得 是否該寬容這樣的言論,或是要依法禁止?

學生說:
「我們不會選擇依法辦理,因為當我們支持言論自由時,也必然要保障我們所不認同論點的言論自由,更遑論要用什麼法去定罪呢?但是,我們並非主張寬容。我們認為,應該在公共討論中以理性有邏輯的論點反駁與說服對方。如果能夠影響其想法最好,如果不能,也必須尊重,畢竟言論自由也包括想法和思考。但是這樣的討論應該可以影響其他不認同其論點的社會大眾,自然就不會選擇讓這個政黨當選。」

振奮!他們不只願意對於重要議題表態,並且知道其他聲音的存在也是我們要保障的言論自由。此外,他們已經體悟到:理性對話與辯論,才能促進更大的社會共識。

CONVERSATION

Back
to top